字体:    护眼关灯

第88章 (第1页)

姜知夏一愣。

“种子、肥料、农具,从县里运到各个试点,路途不近。我跟部队申请,可以用军车帮你们运输。”

这简直是解决了最大的后勤难题。

姜知夏看着他,心里一暖。“这会不会给你添麻烦?”

“为人民服务。”陆砚舟说得一本正经,“这也是支援国家农业建设。”

夫妻同心,一个负责技术核心,一个解决后勤保障。这个刚刚起步的事业,瞬间有了最坚实的后盾。

半个月后,第一批技术培训班在农场试验基地正式开课。

来的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,一个个朝气蓬勃,但对姜知夏这个“老师”,充满了好奇和一丝不服。

姜知夏没说半句废话,直接把人带到了田里。

“你们以前插秧,株距行距是多少?”她问。

一个来自红旗公社的小伙子立刻回答:“凭感觉呗!稀疏一点,通风好,长得壮!”

其他人纷纷点头,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。

姜知夏摇摇头,拿起一根早就准备好的、画着刻度的竹竿。“从今天起,忘记你们的感觉。我们要相信科学,相信数据。株距半尺,行距八寸,一分不能多,一分不能少。”

“这么密?!”小伙子惊呼,“这不全得闷死!”

“是啊,姜老师,太密了,不透风,肯定要生病害的!”

反对声此起彼伏。

这些都是老农们口口相传的“真理”,根深蒂固。

姜知夏不争辩,她指着旁边一块已经插好秧的试验田。“那块地,就是按照这个标准种的。你们现在可以怀疑,一个月后,再来看结果。”

她又带人去看肥料配比,去看水渠的灌溉设计。她的每一项技术,都颠覆了他们几十年的耕作习惯。

推广的困难,远比她想象的要大。

保守的观念,是第一座大山。

到了试点公社,情况更加复杂。物资分配不均,有人想多占点肥料;技术理解偏差,手册上的要求执行不到位;甚至还有人阳奉阴违,当着你的面用新方法,你一走,立刻换回老一套。

那段时间,姜知夏忙得脚不沾地。白天在各个试点来回跑,晚上还要总结问题,修改培训手册。

陆砚舟看着她日渐消瘦的脸,什么也没说,只是每天晚上都给她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和洗脚水。

转眼入夏,天气反常,一连半个多月没下过一滴雨。

田里的禾苗都开始打蔫,尤其是那些按照新方法密集种植的试点田,情况更加严重。

恐慌开始蔓延。

“我就说吧!种那么密,老天爷不赏雨,这下全完了!”

“都怪那个姜知夏,瞎指挥!”

“今年的收成,全让她给毁了!”

就连那些参加过培训的年轻技术员,都动摇了。他们天天被村里人指着鼻子骂,压力巨大。

一天夜里,姜知夏悄悄拉着陆砚舟,两人推着一辆板车,车上放着两个盖着布的大水桶,趁着夜色摸到了问题最严重的前进公社试点田。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架』